
曲終人不散

Lee Tung Street
梁啟智教授採訪1
梁啟智教授採訪2
香港灣仔利東街本是一條經營各類印刷業的街道,後因整條街紅紅火火的喜帖業而聞名,成為了香港人口中的喜帖街。從1970年代起,喜帖街開始了它的傳奇時代。那個時候,打算結婚的新人們都會去這條街上挑選喜帖。 爺爺奶奶是這樣,爸爸媽媽是這樣,哥哥嫂子也是這樣。
這一條並不算寬闊的街道不僅是人們在購置婚禮用品時必去的地方,更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象徵,是當時香港人的一種情緒寄託,是全港絕無僅有的一條街道。正因喜帖街承載了幾代香港人太多的歡喜和記憶,所以隨著時光飛逝,當現代化建設的齒輪終將碾過這條老街的一磚一瓦時,人們才會那樣的悲憤、不舍、唏噓不已。


2005年,香港政府收購喜帖街重建。不想搬走的商戶和住戶曾一起反抗,然而最後各色老店還是結業。曾經那樣熱鬧與繁華的喜帖街消失了。留下的,只有緊閉的鐵門和空曠的街道。曾用來反抗的醒目的黃色橫幅,那顏色像極了喜帖上的金箔,在太陽下是那麼諷刺,夜色裡又加重了蕭瑟。
2008年,一首《喜帖街》揭開了這段塵封的拆遷歷史,歌中字字句句直指人心,聽著歌曲人們仿佛又看到了這條老街曾經的熱鬧光景和紅火年華。那時的喜帖街啊,真是稱得山美滿甲天下。現在翻看著老照片,總會驚詫於那紅色與金色之下的熱鬧與繁華,也還是能夠感受得到那種呼之欲出的整條街道散發的喜慶氣息。這一首《喜帖街》是獻給香港的,曲調和歌詞串起了情感與社會,唱出了喜帖街從輝煌到消逝的歷程,更唱出了濃厚的老街情結和幾代香港人的集體記憶。
然而社會總是要發展,人也必須要一直往前走,向前看。當喜帖金箔、裱起的婚紗及一切美麗舊年華在明日同步拆下,也是時候該整理好情緒,重新出發。“築得起,人應該接受,終有日倒下。其實沒有一種安穩快樂,永遠也不差。”
其實,喜帖街故事的結局也並非是遺憾的。雖然如今的年輕人並不能親眼見到昔日喜帖街的盛景,但透過老照片,聽著《喜帖街》,他們也會在整個故事中體會到另外一種完滿。社會在變遷,城市在發展,但無論怎樣改變最終都是為了人們能過得更好。總之,一切都是為了安穩快樂。喜帖街消失了,但《喜帖街》會一直存在。即使有一天照片褪色,記憶剝落,那段輝煌傳奇的故事也不會被遺忘。喜帖街,是不可磨滅的香港往事。
